近年來,大腸癌一直是台灣發生率前三高的癌症,2021年台灣新發生的大腸癌個案數高達16,238人,發生率為38.4人/每十萬人。國健署統計資料也顯示:台灣與其他國家一樣正面臨大腸癌年輕化,2010年全國45∼49歲民眾大腸癌發生率為40.63人/每十萬人,在2021年已上升至48.18人/每十萬人。 造成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如下:包含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型態失調、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盛行、腸道微生態失調和家族遺傳因素 飲食習慣改變: 現代社會的飲食,有著較高比例的紅肉和加工食品(精緻澱粉與添加果糖的飲食)、較少的膳食纖維如全穀物和蔬果。這樣的飲食會影響腸道菌相(gut microbiome),造成慢性發炎及容易癌變的環境。 生活型態失調: 部分現代的人工作忙碌,活動量減少,加上攝取高熱量飲食,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上升。肥胖和代謝異常代常除了改變腸道菌相,也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與多種癌症風險。 微生態失調(dysbiosis): 生活型態失調、不健康的飲食與不當使用抗生素會改變腸道菌相,減少有益菌種,導致大腸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罹癌風險上升。 家族遺傳因素: 50歲以後發生的大腸癌多為偶發性大腸癌。但有家族腺瘤性瘜肉症(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和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癌(HNPCC,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的族群更容易發生早發性大腸癌。 年輕患者的大腸癌好發在左側大腸(尤其是直腸),常見症狀為出血、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這些症狀與良性大腸疾病如痔瘡、腸躁症等表現相似。預防早發性大腸癌,宜多吃蔬果和原型食物、減少攝取加工食品、規律作息與運動並安排詳細身體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排便習慣改變、或疑似排便出血,應儘早就醫評估。 參考資料: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research(2022). The Lancet Oncology , 23 (3), e116-e128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2022). New England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