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腸鏡檢查可以評估下消化道症狀,更具有有防癌功能。
常見的下消化道症狀包含: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腹瀉)、裡急後重(常有便意、又覺得解不乾淨)、排便帶血等。
引起下消化道症狀的原因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性腸炎、腸躁症、腸道憩室、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瘜肉或腫瘤。因此,出現這些症狀時應就診,由醫師評估使用藥物治療或安排大腸鏡檢查釐清原因。
大腸鏡檢查時,醫師透過電子內視鏡的高解析度鏡頭觀察大腸內部黏膜表面。一旦發現異樣如嚴重腸炎或潰瘍,可以直接切片採樣化驗。若發現瘜肉或是腫瘤等可疑癌前病變,也能視情況以內視鏡器械切除後送交病理科檢查室化驗,避免疾病持續進展成惡性腫瘤。
目前國內的大腸癌防治政策為:
無症狀、無大腸癌家族史的50-74歲國民,宜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作為大腸癌篩檢。(2025年01月開始,大腸癌篩檢國民年齡將調整為45-74歲;有大腸癌家族史者,40歲開始即應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為陽性反應者,即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
此外,若下消化道症狀超過一週未緩解、疑似排便出血、或有大腸癌家族史,請就醫評估是否需要安排大腸鏡檢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