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多久追蹤一次大腸鏡檢查,是很多人關心的議題。知名的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USMSTF)提供的建議,是世界各國制定治療指引時參考的指標。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與國民健康署也根據國民飲食習慣、疾病盛行率與醫療可近性制定了大腸鏡追蹤指引,除了簡單明瞭之外,也更符合國內情況,內容如下:
根據初始大腸鏡檢查之檢查結果:
(1)高風險之族群,建議在三年內追蹤大腸鏡檢查。
(2)低風險之族群,建議在三至五年間追蹤大腸鏡檢查。
高風險檢查結果定義為:
- 三顆以上的大腸腺瘤。
- 腺瘤大小大於 1 公分。
- 病理診斷腺瘤有絨毛狀成分(adenoma with tubulovillous / villous histology),或有高度異生變化(high grade dysplasia)。
低風險檢查結果定義為:
- 只有 1 至 2 個小於一公分的大腸腺瘤。
- 病理診斷無絨毛狀成分或是高度異生變化。
以上是將初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簡單的分成高風險和低風險兩大類。臨床上需要依據家族史、個人病史、檢查時清腸狀態與檢查時的所有發現來決定最適合的追蹤間隔。
如有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超過一週)或疑似排便出血情況,請到門診接受完整評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