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5的文章

預防與治療脂肪肝

圖片
  脂肪肝的盛行率在近年大幅上升,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脂肪肝主要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FLD) 和 代謝性脂肪肝 (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代謝性脂肪肝與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密切相關。如果未妥善控制,嚴重的脂肪肝會造成肝發炎,也可能進展至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瞭解、預防與治療脂肪肝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 脂肪肝的成因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  - 飲食習慣:高糖、高鹽、高熱量的飲食習慣會影響身體代謝,加工食品與含果糖飲料更是高風險的飲食。   - 運動不足:缺乏運動會影響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容易導致脂肪堆積在內臟。  - 代謝症候群:腰圍過大、胰島素阻抗、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代謝性脂肪肝的重要共病。  - 酒精攝取: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損傷以及酒精性脂肪肝(以酒精量換算,男性一天不宜超過3.5罐啤酒,女性一天不宜超過2.3罐啤酒),進而引發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  - 藥物或疾病:部分抗結核藥物、抗生素會影響肝功能,請在醫師處方下使用。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導致脂肪肝與肝功能異常。 ⸻ 如何預防與治療脂肪肝? 目前市面上沒有專門治療脂肪肝的藥物。透過控制飲食、調整生活作息、減重、與控制慢性疾病,就可以治療甚至逆轉脂肪肝。 1. 健康均衡飲食  - 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減少攝取精緻糖類(如含糖飲料、甜點)、反式脂肪、加工食品與額外添加的果糖。  - 選擇地中海飲食:多攝取高纖維蔬果、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類)、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堅果)。  - 控制總熱量攝取:適量減少每日熱量,有助於減輕體重,改善肝臟脂肪堆積。 2. 規律運動  -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每週75分鐘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有氧運動)可以增加代謝率,適度的阻力訓練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脂肪在肝臟的累積。 3. 控制體重  - 減少5-10%的體重,可以顯著改善脂肪肝的病程。 4. 限制飲酒  - 過量攝取酒精會導致肝細胞損傷。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影響脂肪肝病程。 5. 控制相關慢性病 ...

隱形的危機:高血壓

圖片
一位48歲男性因為頭痛頭暈就醫,在門診測量發現血壓明顯升高,收縮壓高達180mmHg。他告知:多年前曾被診斷高血壓並接受藥物治療,但後來工作忙碌就沒有再回診追蹤治療。林醫師仔細完成神經學檢查後告知:這次的頭痛極有可能是高血壓引起的症狀。開立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並叮囑他依照7-2-2原則測量血壓後回診追蹤。 #頭痛是高血壓的警訊 當血壓持續升高,可能導致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症狀。當收縮壓超過180mmHg或舒張壓超過120mmHg時,這些症狀會更明顯。長期高血壓更造成血管硬化,增加心臟病、腦中風及腎臟損傷風險。 #7-2-2測量法與注意事項 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高血壓患者更應該定期量測,掌握血壓狀況。關於測量方式,大家可以牢記「7-2-2」量血壓密碼。 「7」:連續測量,一週七天。 「2」:每天至少測量兩次血壓(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2」:每次測量血壓時應量兩遍。 美國心臟病學會也在網站上清楚展示了診間血壓測量時常見的錯誤,諸如:測量前半小時吸菸或喝咖啡,測量時使用尺寸不合適的壓脈帶、穿著長袖衣物、交談、憋尿、姿勢不正確如翹腳或是手臂及背部懸空無支撐等,都會使測量的血壓數值失真。 #高血壓的管理與治療 體重過重、飲食攝取過多的鹽分與酒類、缺乏運動、內分泌異常都會導致高血壓。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維持正常血壓。      - 控制體重:維持健康體重。      - 調整飲食:採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三低一高飲食,每日鹽分攝取<5公克)。      - 適量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戒菸戒酒:吸菸會加速動脈硬化、過量飲酒會導致肥胖及代謝症候群,不利於維持正常血壓。      - 減輕壓力: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醫師會根據家庭血壓記錄(以7-2-2原則測量的血壓紀錄)以及調整作息後的改善情況,評估開立降血壓藥物。請務必按時服藥,不要因為症狀改善就自行停藥。 #定期追蹤 - 新診斷高血壓患者:建議每1-3個月回診一次,依照家庭血壓紀錄調整藥物。 - 穩定的高血壓患者:可延長至3-6個月回診一次,定期接受醫師檢查,並依照家庭血壓紀錄評估是否需...

甲狀腺結節

圖片
  一位40歲女性,因為健檢時發現一個約0.7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至本院就醫。林醫師執行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結節不具典型惡性表現,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正常,於是建議她進行細針穿刺以確認細胞形態。檢查結果顯示為良性結節,因此叮囑她定期追蹤超音波檢查,並注意是否有症狀出現。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呈蝴蝶狀,負責製造甲狀腺素調節身體機能;甲狀腺腺體內形成的腫塊就稱之為結節。根據統計在約20%的成年人身上可以發現甲狀腺結節,以女性及年長者較多見。結節可分為實質性(細胞組成)、囊泡性(充滿液體),也有部分結節混合性的。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變化,只有5-10%屬於惡性病變(癌症)。 #甲狀腺結節有什麼症狀 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沒有症狀。通常是在健康檢查時被發現。少部分結節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頸部可見或摸到腫塊 - 吞嚥困難感 - 呼吸不順 - 聲音沙啞 如果結節造成甲狀腺素分泌異常,就稱為功能性結節,患者可能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症狀,如心悸、緊張、多汗、怕熱、手發抖、體重減輕、大便次數增加、月經異常、甚至合併凸眼。 #如何評估甲狀腺結節  發現甲狀腺結節後,醫師會進行評估: 1. 病史詢問:包括家族史(是否有甲狀腺疾病或癌症病史)、輻射暴露史等。 2. 身體檢查:檢查結節的大小、硬度、活動度等。 3. 功能檢查:抽血檢測甲狀腺素以及促甲狀腺素,評估甲狀腺機能。 4. 超音波檢查:以超音波評估結節的特徵(大小、邊界、內部回音、血流等)。 5. 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對可疑結節進行穿刺取樣,以判斷細胞形態。 #甲狀腺結節如何處理  - 無症狀的良性結節應每6-12個月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若抽血發現甲狀腺功能異常應以藥物調整甲狀腺功能。較大的、已產生壓迫症狀的結節,應考慮手術治療。  - 惡性或可疑結節應接受手術治療(部分或全部甲狀腺切除),部分情況下還需要合併放射性碘治療。   甲狀腺結節雖然不少見,但大多數都是良性變化,只要接受適當的評估和追蹤即可。若發現頸部有異常腫塊或不適,請及早就醫接受完整評估。定期健康檢查也有助於及早發現並處理甲狀腺問題。

肝臟血管瘤

圖片
  一位37歲女性因為上腹部悶脹至本院就診。林醫師執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右葉頂部有一個3.86公分大,質地均勻的高回聲腫瘤。林醫師說明:這是典型的肝臟血管瘤,屬於良性腫瘤,需要定期追蹤檢查。 肝臟血管瘤是肝臟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肝臟血管瘤通常是先天性的,大多數患者在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但常在成年後才被發現。肝臟血管瘤主要有三種類型:毛細血管型(最常見)、海綿狀血管瘤和混合型。 #發生率和好發人群: - 肝臟血管瘤在一般人口中的發生率約為0.4%-7.4%(因種族或地區產生差異)。 - 女性較男性常見,比例約為5:1。 - 大部分在30-50歲之間被發現。 - 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和懷孕可能會使已有的血管瘤增大,或產生新的血管瘤。 #症狀表現: 大多數肝臟血管瘤(約90%)不會引起任何症狀,通常是在進行其他檢查時意外發現。少數較大的血管瘤(通常大於5公分)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 右上腹部不適或疼痛。 -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 極少數情況下,大型血管瘤可能會破裂導致腹腔內出血,此為危急狀況。 #診斷方法: 大多數情況下,影像學檢查即可確診,不需要進行切片檢查。影像檢查如: 1. 超音波檢查:方便快速、無輻射,檢查的準確度(敏感性和特異性)取決於醫師的技術。 2. 電腦斷層掃描(CT):會暴露於輻射線下,可能會遺漏小於0.5公分的血管瘤,對於大的血管瘤有很好的敏感性。 3. 磁共振成像(MRI):最精確的診斷工具,敏感度和特異性均高。 4. 血管攝影:只在在少數情況下使用,可評估血管瘤的血液供應。 #治療方式: 大多數肝臟血管瘤不需要治療,只需定期追蹤即可。小於5公分的無症狀血管瘤 ,應定期每6-12個月接受超音波追蹤。大於5公分、有明顯症狀、快速增長、有出血風險的血管瘤則應接受評估後治療(血管栓塞、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確診肝臟血管瘤的患者,應注意: 1. 依照醫師建議的定期追蹤。 2. 小心避免腹部外傷,尤其是血管瘤較大的患者。 3. 女性患者如規律使用避孕藥,應與醫師討論風險與追蹤計劃。 4. 懷孕前應與醫師討論,懷孕期間需要更頻繁追蹤。 5.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肥胖、過量飲酒等。 6. 若出現新的或加重的腹部症狀,應立即就醫。 大部分肝臟血管瘤是良性的,不會引起症狀也不需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