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群與宿主之間的互動,因其與多種疾病的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慢性腎臟病(CKD)常伴隨高血壓,這類患者的共同特徵包括免疫失調、代謝紊亂與交感神經系統活化,而這些變化與腸道菌群失調及宿主-微生物群交互作用異常密切相關。
2018年發表於《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的一篇綜述文章,深入探討了大腦、腸道、腸道菌群與腎臟在CKD與高血壓中的複雜連結,提出「腦-腸-腎軸」的概念,並為這些疾病的發病機制與潛在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腦部】
交感神經活化是腦部、腸道與腎臟疾病中共通的病理特徵。大腦中負責交感神經輸出的前交感區域,因持續性的微膠細胞活化與神經發炎,促使血壓上升,同時對腸道與腎臟產生不良影響。骨髓中發育的免疫細胞,受到腸道微生物群的活化後進入血液循環,進一步加劇腸道與腎臟的發炎反應。腸道環境與腸道菌群之間的緊密互動,也調節著局部黏膜免疫功能。
【腸道】
當腸道菌群失衡及代謝功能異常時,腸道內部的平衡遭到破壞,表現為黏膜炎症增加、腸道通透性上升,以及上皮細胞異常的表觀遺傳修飾。這些變化使腸道屏障受損,促使內毒素和尿毒素進入血液循環,進一步傷害腎臟功能。
【腎臟】
隨著腎絲球過濾率(eGFR)下降、白蛋白尿及尿毒素累積,腎小球與腎小管間質出現明顯損傷,最終促進高血壓與慢性腎病的進展。
【代謝途徑】
不均衡飲食(如低纖維、高蛋白質與高動物脂肪攝取)會導致菌群失調,促進甲酚硫酸鹽(p-cresyl sulfate; PCS)與吲哚硫酸鹽(indoxyl sulfate)等尿毒素的過度產生與累積,破壞腸道屏障,增加腸道通透性,使毒素流入腎臟,引發腎炎。
【免疫途徑】
來自骨髓的免疫細胞於腸道接觸失調菌群後變得過度活化,產生大量發炎細胞與細胞激素及可溶性尿激酶纖溶酶原活化物受體(suPAR),透過血液循環促使腎臟發炎。
總結:
- 腦-腸-腎軸指這三個器官之間的交互作用:經由來自大腦的自主神經下行調控,以及來自腸道和腎臟的信號,例如免疫產物與微生物代謝物所媒介的交互作用。
- 腸-腎軸之間的作用是透過代謝與免疫途徑來媒介的,透過失調菌群代謝物影響腸道與腎臟免疫、破壞腸道屏障,最終促使失調代謝物經血液流向腎臟,進一步惡化高血壓與慢性腎臟病的發展。
- 針對腸道微生物群的潛在治療策略,可應用於高血壓與慢性腎病,包括:飲食介入、益生菌、糞便微菌移植,以及代謝調控。
參考資料: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brain–gut–kidney axis in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2018).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14(7), 442-456.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