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食道癌




食道癌在台灣是一項重要的公共健康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台灣食道癌患者以鱗狀上皮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為主,佔所有食道癌病例的95%以上。好發於40至70歲男性,男女發生比約為10:1,且長年位居男性癌症死亡率前十名。由於食道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許多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導致整體五年存活率偏低,僅約15%至20%。


危險因子

  1. 吸菸:菸草中的致癌物質刺激食道黏膜,增加癌化風險。
  2. 酗酒:酒精及其代謝物乙醛具明確致癌性,且與菸草有加成作用。
  3. 嚼檳榔:檳榔鹼與添加物質造成慢性黏膜損傷,導致癌變風險上升。
  4. 吸菸、喝酒、嚼食檳榔都是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同時擁有這三項習慣會使罹患口腔癌風險提高超過100倍。臨床統計指出,口腔癌中的下咽癌與食道癌同步發生的比例為 20% 至 30%
  5. 熱飲熱食:長期高溫刺激,會造成黏膜反覆慢性發炎與基因突變。
  6. 胃食道逆流:可導致巴瑞特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增加食道腺癌風險(台灣以鱗狀上皮癌為主,但腺癌亦逐漸增加)。

預防策略

  1. 戒菸、酒、檳榔:
    根據台灣流行病學研究,戒除菸、酒、檳榔者罹患食道癌風險可下降超過70%。
  2. 避免攝取過燙食物與飲品: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飲食溫度應低於攝氏65度。
  3. 均衡飲食,攝取豐富蔬果:
    高纖維、多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的飲食有助於減少食道黏膜損傷與突變。
  4. 定期健康檢查與內視鏡篩檢:
    對於高危險族群(吸菸、酗酒、嚼檳榔、有食道癌家族史,或本人有口腔癌病史者),建議每2至3年接受一次食道內視鏡檢查。以高解析度白光、NBI(Narrow Band Imaging)、BLI(Blue Light Imaging)等先進技術仔細評估,有助於早期發現微小病灶。
  5. 控制胃食道逆流與其他慢性食道疾病:
    適當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或進行生活型態調整,如減重、避免晚餐後平躺,有助降低巴瑞特食道與食道癌的風險。


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是預防食道癌最好的方法。真心提醒大家:遠離菸、酒、檳榔;養成健康飲食的好習慣,並安排定期健檢,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