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4的文章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降低胃癌風險

圖片
幽門螺旋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是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螺旋狀的細菌。於1875年初次被發現,1982年成功從人的胃液中培養出幽門桿菌,2005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大多數胃潰瘍與胃炎主因的John Robin Warren與 Barry James Marshall。目前為止,幽門螺旋桿菌已被證實與胃癌及消化道淋巴癌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家族史是胃癌的主要風險因素。有許多醫療人員好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是否能降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罹患胃癌風險? 在一項單中心、雙盲對照臨床試驗中,研究團隊篩選了3100名胃癌患者的一等親屬。其中1838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根除治療 (lansoprazole 30 mg, amoxicillin 1000 mg, and clarithromycin 500 mg 的三合一療法,一天服藥兩次,連續治療七天) ,另一組接受安慰劑。主要研究目的是胃癌的發生率。次要研究目的是根據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狀態評估的胃癌發生情況。 最終共有1676名參與者被納入修正的意向性治療分析人群(治療組832人,安慰劑組844人)。在平均長達9.2年的追蹤期間,治療組有10名參與者(1.2%)發生胃癌,安慰劑組有23名(2.7%)發生胃癌(hazard ratio, 0.45; 95% CI, 0.21 to 0.94; P=0.03)。在治療組發生胃癌的10名參與者中,5名 (50.0%)持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在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參與者中,0.8%(608人中的5人)發生胃癌;在持續感染的參與者中,2.9%(979人中的28人)發生胃癌(hazard ratio, 0.27; 95% CI, 0.10 to 0.70)。 結論 : 對於有一等親胃癌家族史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可以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參考資料 Family history of gastric cancer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2020).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382 (5), 427-436.

預防性使用止血夾,可以減少大腸瘜肉切除後延遲性出血

圖片
  使用止血夾關閉傷口,能否減少瘜肉切除後的延遲性出血(delayed polypectomy bleeding, DPB) ?2021年一篇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的研究解答了這個問題。研究團隊收錄了八個研究,共3415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以隨機對照的方式接受了內視鏡大腸瘜肉切除術,切除了大顆 (>1cm)的瘜肉。 在接受內視鏡大腸瘜肉切除術的患者中,延遲性出血發生率為3.9% (95% CI, 2.4%-5.4%)。與未使用止血夾相比,預防性使用止血夾組別的參與者們延遲性出血發生率明顯降低 (RR, 0.61; 95% CI,0.43-0.85)。 近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切除大小≥2cm瘜肉後使用止血夾、(RR , 0.54; 95% CI, 0.35-0.84)、切除無莖瘜肉後使用止血夾(RR, 0.54; 95% CI, 0.36-0.81) 和切除近端大腸瘜肉(在肝彎處近端) 使用止血夾(RR, 0.49; 95% CI, 0.31-0.78)都可以減少延遲性出血發生率。 此研究告訴我們, 對於 >1cm的大腸瘜肉,切除後預防性使用止血夾可以降低患者延遲性出血風險。 對於≥2cm的大腸瘜肉、無莖瘜肉或近端大腸瘜肉的患者,切除後預防性使用止血夾更可以大幅度降低延遲性出血風險風險。 參考資料: Prophylactic clips to reduce delayed polypectomy bleeding after resection of large colorectal polyp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2021).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  93 (4), 807-815.

「冷環瘜肉切除術」和「熱環瘜肉切除術」的瘜肉切除後出血事件比較

圖片
  大腸瘜肉切除術是成熟的內視鏡治療技術,可以粗略分為冷環瘜肉切除術(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 指用金屬圈刃切斷病灶)和熱環瘜肉切除術(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 用金屬圈刃將病灶束緊後,以電能切斷)。 臨床醫師會根據病灶大小與外觀型態選擇不同方式切除瘜肉。直徑< 1cm,外觀呈現球狀的無莖瘜肉多會以冷切的方式切除。直徑> 1cm,外觀扁平,或有莖,或血管豐富的瘜肉則多採用熱切方式切除。 一個大規模臨床回顧性研究,比較了這兩種瘜肉切除術的瘜肉切除後出血(post polypectomy bleeding, PPB)差異。此研究包含了5371 位參與者,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在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接受了大腸鏡瘜肉切除術,切除了直徑< 1cm的大腸瘜肉病灶。不同之處在於,每個人的治療方式都依據醫師的臨床判斷,使用CSP或HSP進行瘜肉切除。CSP和HSP組分別包括12,928和2,408個病變,藉由傾向評分匹配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配對患者年齡、病灶大小、外觀特徵、病變位置、切除後處置,以及是否有使用抗凝血藥物後,比較CSP和HSP組以確定瘜肉切除後出血的發生率 單變量分析顯示,HSP後出血的總發生率高於CSP(OR, 5.39; 95% CI, 2.50-11.60)。在傾向評分匹配後(每組2135個病變),HSP後出血發生率仍高於CSP(OR, 6.0; 95% CI, 1.34-26.8)。 此研究告訴我們,對於直徑< 1cm的大腸病變,冷環瘜肉切除術後的出血風險顯著低於熱環瘜肉切除術。換言之,< 1cm的病變,可以安全地進行冷環瘜肉切除術。 參考資料:   Comparison of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 events between cold snare polypectomy and hot snare polypectomy for small colorectal lesions: a large-scale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 2022 ) .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

檢驗膽固醇,是否需要在空腹時抽血?

圖片
在公費成人健檢、公司體檢、和就醫時,偶爾會在抽血檢驗前聽到衛教說明,要求在空腹狀態(禁食八小時)抽血。臨床上抽血檢驗項目繁多,檢驗條件不一而足。關於膽固醇(血脂)是否需要在空腹時抽血這個議題,2016年歐洲心臟醫學會期刊已給出答案:大多數人並不需要在空腹時檢驗膽固醇。 在回顧性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隨機非空腹血脂檢測與空腹血脂檢測的觀察數據,發現餐後1-6小時的血脂變化無顯著差異,例如,三酸甘油酯增加0.3 mmol/L(11.4mg/dL),總膽固醇減少0.2 mmol/L(7.6mg/dL)。 此研究結論建議:常規使用非空腹血脂檢測,以提高接受檢驗的順從性。 這份研究也詳細說明:大部分人都不需要空腹檢驗膽固醇,包括:初次檢驗膽固醇、接受心血管風險評估、因急性心肌梗塞入院者、兒童、糖尿病患者(空腹會增加低血糖風險)、老年人、穩定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患者。 但依然有部分患者需要空腹檢驗,包括:非空腹三酸甘油酯濃度超過5 mmol/L(440mg/dL)、已知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患者在門診抽血追蹤、從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胰臟炎中恢復者、開始使用可能導致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藥物者。 參考資料: Fasting is not routinely required for determination of a lipid profil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mplications including flagging at desirable concentration cut-points—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and European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2016).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37 (25), 1944-1958.

其他造成甲型胎兒蛋白(AFP)上升的癌症

圖片
除了肝癌、生殖細胞癌症之外,臨床上偶爾會發現部分胃癌患者血清中AFP異常上升,但經過詳細檢查後並未發現肝臟病灶。 林口長庚醫院的消化內科團隊(林正祐、許振銘、林蔚然、邱正堂教授)曾發表論文,探討胃肝樣腺癌(Gastric Hepatoid Adenocarcinoma, GHA)的臨床病理特徵。這種腫瘤在組織學上會模仿肝細胞癌的外觀,通常在胃部發現,但也可能出現在卵巢、肺、胰腺、膽囊、子宮頸和胸腺等部位。GHA含有肝細胞分化的獨特焦點,由大的多邊形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具有豐富的嗜酸性細胞質,通常伴隨著高濃度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不良的預後。 研究背景指出,GHA是一種以肝細胞癌樣組織為特點的罕見原發性胃癌。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GHA的臨床病理特徵。 研究方法包括回顧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診斷為原發性胃癌的4563名患者中,被診斷為GHA的其中10名(0.22%)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 研究結果顯示,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為65.5歲,其中六名患者(60%)為男性。七名患者有淋巴結轉移,五名有遠處轉移,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四例)。八名患者中有七名的血清甲型胎兒蛋白指數(AFP)上升升高(中位數:359.2 ng/mL;範圍:4.3-6535.6 ng/mL)。 在內視鏡檢查下,六個腫瘤被分類為Borrmann III型癌,呈現出帶有紫色、類似漿果表面的腫塊狀病變。在沒有遠處轉移的五名患者中,所有人都接受了根治性手術,其中四人接受了輔助化療。有遠處轉移的四名患者接受了姑息手術或化療,而一名因為狀況不佳而沒有接受手術或化療。中位存活時間為7.2個月(範圍:0.7-131.8個月),五年存活率為20%。化療組別中有存活的益處。 研究結論指出,GHA是一種容易發生轉移(淋巴結和肝轉移)的罕見胃癌亞型。大多數GHA呈現為Borrmann III型的腫塊狀病變,表面呈紫色、類似漿果。儘管晚期GHA的預後不佳,但化療可能會帶來一些益處。 圖片說明: 顯微鏡下 GHA 特徵:腫瘤細胞具有呈現小樑樣的嗜酸性細胞質;免疫染色 Hep-Par 1 及 AE1/AE3 陽性 內視鏡下GHA外觀呈現紫紅色莓果樣,表面有潰瘍 參考資料: Lin, C. Y., Yeh, H. C., Hsu, C. M., Lin, W. R., & Chiu, C. T....

肝腫瘤指標

圖片
  Alpha-Fetoprotein ( AFP , 甲型胎兒蛋白 )是一個分子量70,000 daltons 的醣蛋白。懷孕時,胎兒的肝臟與卵黃囊皆會製造AFP。AFP能通過胎盤,因此在孕婦血液中也可驗到AFP。羊水中的AFP濃度於13週時達到最高,母體血清中的濃度則於28至32週間達到最高(約200ng/mL)。如果羊水或母體血清中的AFP過高或過低,需接受近一步檢查以排除胎兒發育異常。 AFP在肝細胞癌患者、肝硬化患者身上會異常升高,因此AFP可作為臨床上篩檢、追蹤肝細胞癌的指標。在病毒性肝炎急性發作後,肝細胞再生時也會短暫造成AFP上升。此外,睪丸和卵巢癌,以及消化道的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都可能造成AFP上升。AFP數值上升不一定表示罹患肝癌或病情惡化,須配合影像檢查來找出原因。 研究指出,罹患肝癌族群中,約有1/3患者抽血檢驗AFP數值在正常的範圍內(<20 ng/mL),近一步的臨床資訊顯示,這些患者大多是透過常規超音波檢查或因其他病情實施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肝腫瘤,診斷時大多是小於2公分的小型肝癌。 除了AFP之外,近年也很盛行使用PIVKA-II(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誘導的蛋白質-II)作爲診斷及追蹤肝細胞癌的指標。一般來說,人體內不存在PIVKA-II,因此可視作為專一的肝細胞癌指標。 PIVKA-II的優點有: 半衰期較短:AFP半衰期為5-7天,PIVKA-II半衰期為40-72小時。在接受抗癌治療後(尤其是手術及電燒)可以快速透過PIVKA-II濃度變化了解治療效果。 敏感度更高:單獨使用AFP篩檢肝癌的敏感度約60%,同時使用PIVKA-II、AFP與腹部超音波,可將篩檢肝癌的敏感度提高至80%以上。 反映腫瘤變化:隨著肝癌大小、期別進展,血清中PIVKA-II濃度會隨之上升並有明顯變化;相較之下AFP則不會有明顯的階段性變化。 肝病高風險族群,如 B、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酗酒者等,應至少定期(每半年)接受超音波檢查與抽血檢驗肝臟功能與肝腫瘤指標。如病情進展到肝硬化階段或曾罹患肝腫瘤,更應每三個月接受檢查,以便及時接受評估與治療,保有健康與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會刊第 95 期(圖片1來源)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