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4的文章

大腸激躁症

圖片
  大腸激躁症(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改變,症狀雖不具危急性,但卻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腸躁症有以下特色:長時間、症狀反覆發作、其他的共病會增加腸躁症風險。 腸躁症最重要的診斷標準是腹痛,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絞痛、刺痛、悶痛都是常見的表現。除了腹痛之外,診斷腸躁症還需要以下條件:過去三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有一天發生腹痛,且符合下列三項條件中的兩項: 1.   腹痛和排便有關。例如:排便前腹痛,排便後緩解 2.   排便次數改變。 3.   排便型態改變。例如:原本排便型態正常,後來出現便秘或腹瀉 許多因素會引發腸躁症,其中:基因、環境、心理因素,都會增加罹患腸躁症的風險。另外,腸胃道感染、腸胃道菌叢改變、內分泌改變、以及壓力狀態都可能誘發腸躁症,或使腸躁症症狀更嚴重。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經由醫師評估後使用抗痙攣藥物改善腹痛,消脹氣藥物改善腹脹,再配合緩瀉劑或止瀉藥物調整排便型態。另外目前也已有安全有效的藥物可以顯著改善腸躁症各項症狀(腹痛次數/強度/腹脹程度),研究指出持續使用藥物三個月以上可以顯著的降低症狀復發率。 日常生活方面,建議調整生活型態(養成運動習慣、練習舒緩壓力,改善睡眠品質),並且盡量食用低腹敏飲食(如:雞蛋、藜麥、燕麥、茄子、葡萄、鳳梨、馬鈴薯、小黃瓜等)。 如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應就醫接受評估和必要的檢查,以確定這些症狀是否由腸躁症引起,再接受適當的治療。 參考資料 1.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2015).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 21(25), 7621. 2.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global perspective update September 2015(2016).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50(9), 704-713.

如何在內視鏡檢查過程中提高辨識病灶準確度?(2)

圖片
  影像強化內視鏡(image enhanced endoscopy, IEE): 透過改變光源以及焦距,觀察微血管和黏膜結構的變化,相比於傳統白光內視鏡(white light endoscopy, WLE)更能夠準確識別病變的性質(例如:慢性發炎、不典型增生、黏膜惡性腫瘤)和範圍,以便進行近一步處置,達到更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目的。 市佔率前兩大的內視鏡廠牌Olympus與Fujifilm的主機都已有很成熟的窄頻影像系統,可以強化粘膜與表層血管的對比;鏡頭除了放大效果外也具備170度廣角視野,增加癌症前期病灶的偵測率。Olympus的技術為NBI(Narrow Band Imaging),Fujifilm的則是BLI(Blue Light Imaging)。配合特殊型號的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 ME)身,放大倍率最高可達80倍。 2020年以後,這兩大廠商推出的新世代主機上,影像處理技術又有新的進展: Fujifilm ELUXEO 6000/7000系列,有BLI(Blue Light Imaging,窄頻影像)與LCI(Linked Color Imaging,增強黏膜與癌前病變之間的顏色對比度)技術。 Olympus EVIS X1 系列,有NBI (Narrow Band Imaging,窄頻影像),TXI (Texture and Color Enhancement Imaging,增強紋理及顏色對比),RDI (Red Dichromatic Imaging,雙色成像,增強深部血管和出血源頭的可視性) ,EDOF (Extended Depth of Field,在不犧牲解析度或亮度的情況下擴展景深)等技術。 圖1. 胃癌病灶在白光內視鏡(左),與ME-NBI (右,放大+窄頻影像)的比較 圖2. Fujifilm ELUXEO 7000系列與其影像處理技術,取自Fujifilm網站 圖3. Olympus EVIS X1 系列的其影像處理技術,取自Olympus網站 參考資料: Application of current image-enhanced endoscopy in gastric diseases(2021).  Clinical Endoscopy ,  54 (4), 477. ...

如何在內視鏡檢查過程中提高辨識病灶準確度?(1)

圖片
使用染色內視鏡(chronoendoscopy) 染色內視鏡:藉由正常黏膜與腫瘤細胞對於染劑不同的化學反應或黏著程度,使得病灶表面更明顯。 臨床上常使用的染劑有碘液、醋酸、靛卡紅。 碘液(Lugol’s solution : 1%-3%) 可以將含有肝糖(glycogen)的食道黏膜鱗狀上皮細胞,染成棕色;發生嚴重發炎或上皮病變時富含肝糖的細胞會減少或消失,因而無法染上顏色;進行內視鏡檢查時,可以在懷疑有病變的鱗狀上皮表面噴灑碘溶液,進一步確認需要切片採樣的部位。 醋酸(Acetic acid:1.5% ) 會與黏膜產生可逆性的核蛋白乙醯化(reversible acetylation of nuclear proteins),短暫改變蛋白質的三級結構。臨床上常將醋酸噴灑在胃、食道交接處懷疑有癌前病變(如巴瑞特氏食道)處,柱狀上皮變白(acetowhitening reaction),可清楚顯現出醋酸白(aceto-white area)的黏膜特徵;柱狀上皮出現癌變時,變白的時間會縮短(aceto-white shortening),病變會呈現紅色,此方法有助於提高偵測細胞再生不良(dysplasia)及癌變的敏感度及特異度。 靛藍胭脂紅(Indigo carmine:0.1%-0.4%) 是常用的對比性染色劑,靛藍色的染劑會深入黏膜的凹陷處,能讓扁平性(non-polypoid)的腫瘤樣病灶更明顯,有助觀察病灶的範圍及表面特徵,方便內視鏡切片或切除的進行。 圖 1. 一般光源下的食道鱗狀上皮癌 圖2.  碘液染色後的 食道鱗狀上皮癌 圖 3.  醋酸染色後的食道柱狀上皮癌 圖4.  靛藍胭脂紅 染色後的胃癌病灶 參考資料: Numata, N., Oka, S., Tanaka, S., Yoshifuku, Y., Miwata, T., Sanomura, Y., ... & Chayama, K. (2016). Useful condition of chromoendoscopy with indigo carmine and acetic acid for identifying a demarcation line prior to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