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和排便習慣改變,症狀雖不具危急性,但卻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腸躁症有以下特色:長時間、症狀反覆發作、其他的共病會增加腸躁症風險。 腸躁症最重要的診斷標準是腹痛,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絞痛、刺痛、悶痛都是常見的表現。除了腹痛之外,診斷腸躁症還需要以下條件:過去三個月內,平均每週至少有一天發生腹痛,且符合下列三項條件中的兩項: 1. 腹痛和排便有關。例如:排便前腹痛,排便後緩解 2. 排便次數改變。 3. 排便型態改變。例如:原本排便型態正常,後來出現便秘或腹瀉 許多因素會引發腸躁症,其中:基因、環境、心理因素,都會增加罹患腸躁症的風險。另外,腸胃道感染、腸胃道菌叢改變、內分泌改變、以及壓力狀態都可能誘發腸躁症,或使腸躁症症狀更嚴重。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經由醫師評估後使用抗痙攣藥物改善腹痛,消脹氣藥物改善腹脹,再配合緩瀉劑或止瀉藥物調整排便型態。另外目前也已有安全有效的藥物可以顯著改善腸躁症各項症狀(腹痛次數/強度/腹脹程度),研究指出持續使用藥物三個月以上可以顯著的降低症狀復發率。 日常生活方面,建議調整生活型態(養成運動習慣、練習舒緩壓力,改善睡眠品質),並且盡量食用低腹敏飲食(如:雞蛋、藜麥、燕麥、茄子、葡萄、鳳梨、馬鈴薯、小黃瓜等)。 如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應就醫接受評估和必要的檢查,以確定這些症狀是否由腸躁症引起,再接受適當的治療。 參考資料 1.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2015).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 21(25), 7621. 2.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global perspective update September 2015(2016).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50(9), 70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