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4的文章

大腸瘜肉切除術後出血

圖片
  一位65歲男性因為大量鮮血便至急診就醫,詢問病史得知他在一週前接受了大腸鏡檢查併瘜肉切除術。在當日緊急大腸鏡檢查中,醫師發現這位病患盲腸(右側大腸最深處, cecum)的兩個瘜肉切除後的傷口正在出血。醫師透過內視鏡使用止血夾關閉傷口後,順利完成止血。 瘜肉切除術後延遲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 DPPB)是治療性大腸鏡的潛在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患者需要再次接受內視鏡治療,甚至住院。 與患者相關的出血危險因素包含:瘜肉大於1公分、外型有莖、特殊病理型態(juvenile polyp, Peutz-Jegher polyp)、位置(右側大腸出血風險較高,在盲腸處出血風險尤高)、病患年齡大於65 歲、心臟或腎臟功能不佳、服用各類抗血小板藥物或使用抗凝血藥物(Warfarin, DOACs, NSAIDs, Aspirin, Clopidogrel, heparin…) 與醫療處置相關的出血危險因素則包含:切除方式(使用圈刃進行冷切除較常發生立即性出血,熱切除後有較高的延遲性出血風險)、預防出血措施(使用止血夾)、藥物(術前是否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在什麼時機恢復使用藥物) 在過去十年,因為科技進步(用精密的金屬圈刃進行冷切除,先進的電燒機進行熱能切除的同時止血)、醫療人員訓練完善、並遵守更具證據力的抗血栓管理指引,各類文獻報導的瘜肉切除術後延遲性出血發生率已從2% 降至0.3-1.2%。 (醫療影像經患者本人同意後使用) 參考資料: Bendall, O., James, J., Pawlak, K. M., Ishaq, S., Tau, J. A., Suzuki, N., ... & Siau, K. (2021). Delayed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polyps: identifying high-risk patients.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Gastroenterology , 477-492. Gutta, A., & Gromski, M. A. (2020).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post-polypectom...

瘜肉切除術:使用圈刃(snare)好?還是切片鉗(forceps)好?

圖片
瘜肉切除術:使用圈刃(snare)好?還是切片鉗(forceps)好? 2023 年發表在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上的一篇統合分析文章回答了這個問題。此統合分析納入了 9 項隨機對照研究,共1037 名患者,以比較 圈刃冷切( 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  和 切片鉗冷切 (cold forceps polypectomy, CFP)  的差異。 1. 使用圈刃冷切,瘜肉完全切除率顯著較高 (OR, 1.68; 95% CI, 1.09-2.58) 。 2. 對於大小≤3 mm的瘜肉,使用圈刃冷切,或是使用切片鉗冷切,瘜肉完全切除率沒有顯著差異(OR, .83; 95% CI, .30-2.31)。   3. 圈刃冷切組的組織取出失敗率較高(OR, 10.13; 95% CI, 2.29-44.74)。 4. 瘜肉切除時間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對於大小 > 3 mm的瘜肉,醫師若能使用圈刃冷切,將能達到更好的瘜肉完全切除率 參考資料: Cold snare versus cold forceps polypectomy f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diminutive polyp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2023).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 98 (1), 7-18.

大腸瘜肉

圖片
   大腸瘜肉是由大腸內壁上皮細胞產生的良性上皮病灶,其發生率隨著年齡而上升。 根據瘜肉的發展預後,可以粗分為腫瘤性及非腫瘤性兩大類。 腫瘤性(Neoplastic)瘜肉:有隨著時間變成惡性腫瘤的潛力,包含:腺瘤性瘜肉 及 鋸齒狀瘜肉。 非腫瘤性(Nonneoplastic):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包含: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和、錯構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是大部分大腸癌的前身,在顯微鏡下可見到異生性細胞:細胞核濃染、比例變大、變長。在大腸各處都可以發現。腺瘤在小於 1 公分時多為良性。長大至1公分時有約 10% 內含癌化的細胞。 鋸齒狀腺瘤性瘜肉:同時有腺瘤和增生的混合特徵。在顯微鏡下可見到腺體細胞增生擁擠,使管腔內形成鋸齒狀表面。好發於右側大腸,尺寸較大,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會較高。 增生性瘜肉:多為直徑小於 0.5 公分的良性突起,常見於直腸及乙狀結腸區域。 發炎性瘜肉:含有發炎性上皮組織,常見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中的結腸炎。 錯構性瘜肉:由正常組織的混合物組成。大多和與遺傳性瘜肉症候群有關。 圖ㄧ:大腸瘜肉演變成癌症的過程,圖片來自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參考資料: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e

大腸鏡檢查結束後,間隔多久再追蹤?

圖片
根據2020年美國腸胃病協會(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指引,在完成*高品質大腸鏡檢查後,可以依照圖片(來自AGA guideline: Follow-up after colonoscopy and polypectomy)中的結果追蹤。臨床上醫師會根據不同個案風險與檢查品質調整追蹤間隔。 1. 十年後追蹤 無異常發現。或增生性瘜肉尺寸小於10mm,數目少於20個。 2. 間隔七至十年追蹤 一至兩個腺瘤,尺寸小於10mm。 3. 間隔五至十年追蹤 一至兩個無蒂鋸齒狀瘜肉,尺寸小於10mm。 4. 間隔三至五年追蹤 三至四個腺瘤性瘜肉,尺寸小於10mm。或三至四個無蒂鋸齒狀瘜肉, 尺寸小於10mm。或增生性瘜肉尺寸大於10mm 5. 間隔三年追蹤 五至十個腺瘤性瘜肉。或五至十個無蒂鋸齒狀瘜肉。或腺瘤性瘜肉/無蒂鋸齒狀瘜肉尺寸大於10mm。或腺瘤性瘜肉病理報告呈現絨毛狀/分化異常等變化。或無蒂鋸齒狀瘜肉病理報告呈現分化異常。或傳統鋸齒狀腺瘤 6. 間隔一年追蹤 大於十個腺瘤 *高品質大腸鏡:腸道準備得乾淨、醫師將內視鏡進到盲腸端、完整檢查腸道後將發現的瘜肉都切除。 DOI: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