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是由大腸內壁上皮細胞產生的良性上皮病灶,其發生率隨著年齡而上升。根據瘜肉的發展預後,可以粗分為腫瘤性及非腫瘤性兩大類。
腫瘤性(Neoplastic)瘜肉:有隨著時間變成惡性腫瘤的潛力,包含:腺瘤性瘜肉 及 鋸齒狀瘜肉。
非腫瘤性(Nonneoplastic):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包含: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和、錯構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是大部分大腸癌的前身,在顯微鏡下可見到異生性細胞:細胞核濃染、比例變大、變長。在大腸各處都可以發現。腺瘤在小於 1 公分時多為良性。長大至1公分時有約 10% 內含癌化的細胞。
鋸齒狀腺瘤性瘜肉:同時有腺瘤和增生的混合特徵。在顯微鏡下可見到腺體細胞增生擁擠,使管腔內形成鋸齒狀表面。好發於右側大腸,尺寸較大,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會較高。
增生性瘜肉:多為直徑小於 0.5 公分的良性突起,常見於直腸及乙狀結腸區域。
發炎性瘜肉:含有發炎性上皮組織,常見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中的結腸炎。
錯構性瘜肉:由正常組織的混合物組成。大多和與遺傳性瘜肉症候群有關。
圖ㄧ:大腸瘜肉演變成癌症的過程,圖片來自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參考資料: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11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