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高風險族群應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
.jpg)
一位48歲女性因近日排便後出現少量血跡就醫。她自述無其他腸道症狀,如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等。問診得知,她在一年前接受自費健康檢查,其中大腸癌糞便篩檢(潛血檢查)結果為陰性。她也告知:父親在55歲時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與林醫師詳細討論後,她決定進行大腸鏡檢查以了解造成血便的原因。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直腸內有一個腫瘤,經內視鏡切片檢驗證實為直腸腺癌。林醫師向她說明目前的診斷,並安排轉診到醫學中心接受近一步檢查。一週後她順利接受了手術切除腫瘤,恢復良好。 糞便潛血檢查可分為化學法與免疫法。其中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大腸癌病變有較高的準確度。根據多國臨床資料的統合分析,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在偵測大腸癌的敏感度達85% (95% CI: 0.79-0.89) ,特異度達93% (95% CI: 0.92-0.94)。目前國內針對一般族群的大腸癌篩檢政策是:免費提供五十歲以上國民接受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每兩年一次),而歐美國家因為大腸癌盛行率較高的緣故,在四十五歲就開始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針對高風險(一等親大腸直腸癌病史、有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史或罹患腸道瘜肉症候群)、或是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的族群,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可靠的選擇。 大腸鏡檢查過程中,醫師可以透過電子內視鏡鏡頭直接觀察腸道粘膜表面狀態,也可即時對可疑病灶直接進行處置,是可以預防大腸癌(切除有癌變潛力的病灶)和早期診斷大腸癌的高價值檢查。 每一個人都應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當健康狀態發生變化時就醫評估,在適當的時機接受檢查並且依據檢查結果與醫囑定期追蹤,如此更能長保健康。 圖片說明(經當事人同意後分享醫療影像): 距離肛門口十公分處的直腸腫瘤,經內視鏡切片證實為大腸腺癌 參考資料: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OBT and colorectal cancer genetic tes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2019).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 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