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肝指數異常上升 可能是代謝性脂肪肝病

  吳小姐42歲,公司年度體檢報告顯示她肝指數異常上升。在健診醫師建議下,她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胃腸肝膽科就醫。林彥廷醫師於門診仔細問診後,請吳小姐接受近一步抽血檢驗與上腹部超音波檢查。抽血檢驗結果顯示:吳小姐並無慢性肝炎帶原,也沒有自體免疫性肝炎跡象。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肝臟已有明顯脂肪肝變化。林彥廷醫師說明這是代謝性脂肪肝病造成的肝功能異常。吳小姐依照林彥廷醫師衛教建議,積極調整飲食習慣並規律運動,後續追蹤抽血數據也逐漸改善,半年後肝指數已完全恢復正常。 肝臟有分泌、解毒、合成與代謝功能。肝臟發炎時會影響肝臟機能,輕微者沒有症狀,或只是感到疲倦乏力、食慾不振;嚴重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皮膚及眼白泛黃、嗜睡等症狀。造成肝臟發炎指數AST(GOT)、ALT(GPT)異常的原因眾多。常見的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急性感染、自體免疫性肝炎、代謝性疾病、與藥物影響。在查明肝功能異常原因的過程,除了抽血檢驗與上腹部超音波檢查之外,也要仔細檢視日常用藥紀錄。 慢性病毒性肝炎包含B、C型肝炎。我國B型肝炎盛行率約為10-12%,C型肝炎盛行率則約3%。慢性肝炎帶原者大多沒有症狀,卻是罹患肝硬化與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已知有慢性肝炎的患者,應至胃腸肝膽科門診接受完整檢查與定期追蹤。若不確定自己是否為慢性肝炎帶原,國民健康署的成人預防保健計劃也補助45歲至79歲民眾(40歲至79歲原住民)終生接受一次B、C型肝炎篩檢,請大家妥善利用。C型肝炎目前已有口服藥物可以治療,接受醫囑服藥八週至十二週後,治癒率可達99%。 酒精與代謝性疾病也會造成肝臟發炎。過度飲酒會導致肝臟功能異常,甚至肝硬化。國民健康署建議,女性每日攝取酒精量不宜超過10公克,男性不宜超過20公克。以酒精濃度5%的啤酒計算:女性日常飲酒量應少於每日啤酒200毫升、男性應少於每日啤酒400毫升。個人體重過重,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異常等代謝疾病者,也容易造成脂肪肝,嚴重的脂肪肝則會導致肝臟發炎,影響肝臟生理機能。 目前市面上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調整生活作息,控制飲食與增加運動,減重( 5-10% 體重)是各國學者公認有效的逆轉脂肪肝方式。胃腸肝膽科醫師關心您! ( 本文於 2024/02/07 由林彥廷撰寫,委由大里仁愛醫院公關湯先生發表於媒體 )

吃完大餐後腹痛 原來是膽結石作怪

圖片
  一位 36歲男性,近年來接受公司員工體檢抽血檢驗都無異狀。大約半年前開始,他偶爾會在夜間感到上腹部悶痛,持續數小時才漸漸緩解。近幾周上腹部脹痛情形越來越頻繁,幾乎每次吃完大餐後三至四個小時就會痛到無法站直,自行服用止痛藥也未能緩解疼痛,因此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胃腸肝膽科就醫。 林彥廷醫師於門診仔細問診與身體檢查後,即安排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超音波掃描下,看見膽囊內有兩顆膽結石,同時合併有慢性發炎情況。林醫師說明:「這是慢性膽囊炎引發的腹部疼痛,如果疼痛過久影響生活,建議至外科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評估。」病患於一週後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並順利康復,至今未再受腹痛困擾。 林醫師表示,膽囊位於右上腹,是一個連接在肝外膽管的袋狀器官,可以儲存肝臟細胞分泌的膽汁。進食後,胃內食物會刺激身體分泌激素,促進膽囊收縮將膽汁擠到腸道中幫助消化。膽結石的成因與性別、年齡、個人體質、生活習慣皆有關聯。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生膽結石,尤其是女性懷孕期間,因為內分泌變化影響膽囊收縮功能,是膽結石好發的時期。此外,年齡高者罹患膽結石的比例較高;高熱量、高油脂飲食的生活型態,導致肥胖患者及三高慢性疾病患者增加,這些都會造成膽固醇代謝異常與膽囊收縮功能異常,也是身體產生膽結石的因素之一。 林醫師說明,根據不同時期統計資料,膽結石在我國的盛行率約為10-20%,在四十歲以上女性尤為多見。大部分有膽結石的患者並不會感到不舒服,20% 的患者會有慢性膽囊發炎情形,偶爾感到右上腹疼痛感,而大約10%的患者曾發生急性膽囊炎。無症狀的慢性膽結石僅需要定期就醫追蹤即可;如果有膽囊結石與慢性膽囊炎造成的腹痛不適感,可由醫師開立口服藥物控制;若口服藥物無法控制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時,則應考慮接受手術治療(切除膽囊)。膽結石引發的急性膽囊炎症狀有:發燒、畏寒、噁心感、右上腹疼痛與壓痛。若發生急性膽囊炎時,沒有及時接受藥物或手術切除膽囊,可能造成敗血性休克,有生命危險之虞。 林醫師叮嚀,造成腹痛的原因眾多,且不易從臨床症狀判斷確切成因。小至輕微腸胃炎,大至膽囊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腹腔內的腫瘤皆可能引發腹部疼痛。如有身體不適,應儘速至門診就醫接受詳細評估,以了解身體狀況並接受適當治療,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 本文於 2024/02/07 由林彥廷撰寫,委由大里仁愛醫院公關湯先生發表於媒體 ...

糞便潛血陽性 就醫檢查找出大腸瘜肉

圖片
  50 歲的陳先生身體健壯,有著規律慢跑的好習慣。今年初接受政府補助的癌症篩檢計劃中的大腸癌篩檢,因糞便潛血檢驗呈現陽性反應,至肝膽胃腸科門診就醫。林醫師詳細問診與解釋檢驗結果後,建議陳先生接受大腸鏡檢查。 在檢查過程中林醫師發現陳先生大腸中有數顆瘜肉,於是依照標準流程進行瘜肉切除術並將檢體送交化驗。 回診時,林醫師向陳先生說明病理化驗結果為良性大腸腺瘤,並仔細叮囑需要定期接受追蹤。   癌症防治的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全面推廣「免費四大癌症篩檢服務」,包含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並於民國111年新增試辦肺癌篩檢免費補助計畫。凡是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進行免費檢查。大腸癌篩檢的補助對象是50-74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出血跡象。這項檢查不需要飲食限制,僅需要使用專門的容器與採集勺取得適量糞便後,放入專門的採集管後儘速送回醫院。   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儘速至消化系內科(肝膽胃腸科)或消化系外科就醫,由醫師評估後安排大腸鏡檢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受檢者需要依照衛教說明進行一至兩天飲食控制並服用專用瀉劑,做好腸道準備後才能進行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中醫師須使大腸內充滿氣體以便仔細觀察每一個角落,此過程可能造成些許不適感。如果想要輕鬆地度過,也可以與醫師討論在麻醉的狀態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的價值在於除了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狀態,醫師也可以即時對於潰瘍或瘜肉等可疑的癌前病變進行切片或切除。檢查結果可以粗略分為:正常(不需治療,依照癌症篩檢計畫追蹤即可)、發現瘜肉或其他病灶(依照專科醫師指示追蹤)、發現大腸癌(依照專科醫師安排接受治療)。根據統計,第一期大腸癌接受妥善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然而這項檢查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除了糞便檢查出現異常結果之外,如果個人有大腸癌家族史、發現大便中有血、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或大便口徑改變)、體重異常減輕或持續貧血,都應視為健康的警訊,提早就醫接受評估。胃腸肝膽科醫師關心您的健康。 ( 本文於 2024/02/07 由林彥廷撰寫,委由大里仁愛醫院公關湯先生於2024/03/04發表於媒體 ) ...

6旬婦長期貧血頭暈 就醫檢查後發現胃腫瘤

圖片
      65歲的徐女士年輕時就深受貧血的健康問題困擾,也規律服用鐵劑。近半年她覺得頭暈乏力而且症狀越來越嚴重,在家人陪同下她來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胃腸肝膽科門診就醫。林彥廷醫師詳細問診與初步身體檢查後發現她嚴重貧血,因此建議徐女士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檢查時林醫師發現徐女士胃部有巨大腫瘤,且腫瘤表面會斷斷續續出血,經說明後當下採取內視鏡切片化驗。檢查完畢後林醫師仔細向徐女士說明病況,並建議住院接受進一步診斷和治療。徐女士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非常積極,經過和家人討論後現已住院接受抗腫瘤治療。     林醫師表示,慢性貧血是指血液中紅血球的數量或攜氧能力不足,導致身體無法正常運送氧氣至各組織和器官。臨床症狀包括疲勞、頭暈、心悸、活動性喘息和容易失眠等。育齡婦女因為生理週期月經來潮,貧血的情況並不少見。身體的疾病例如遺傳海洋性貧血、維生素或鐵質缺乏、慢性腎臟病及骨髓造血功能不良都可能造成貧血。     林醫師說,停經婦女與男性若有頭暈心悸等症狀,或體檢抽血發現有貧血情形,應視為一種健康警訊,需要就醫請醫師評估整體健康狀態。就醫時,醫師會針對貧血的原因進行初步的檢驗,例如檢驗血液中的鐵質和其他與造血功能相關的指標。此外,也會評估安排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林醫師指出,常見的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分為上消化道(胃鏡)與下消化道(大腸鏡)。胃鏡檢查過程中,醫師會將一支帶有光源與攝影鏡頭的管子經口進入,檢查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的狀態,可以針對疑似有病變處做切片化驗,也可以檢驗胃部是否被幽門桿菌感染。胃鏡檢查前需要禁食至少八小時,一般來說五至十分鐘就可以完成檢查。檢查過程中需要讓胃內充滿氣體以便仔細觀察每一個角落,因此會有些許不適感。如果想要輕鬆地度過,也可以與門診醫師討論在麻醉的狀態下接受內視鏡檢查。     林醫師強調,慢性貧血雖非罕見疾病,但造成慢性貧血的原因千變萬化,可能與體內器官功能下降或其他疾病病有關。當感覺身體不適時,應正視這些症狀。及早尋求醫療專業幫助,進行適當的檢查,是確保健康的關鍵! (本文於2024/01/25由林彥廷撰寫,委由大里仁愛醫院公關湯先生,於2024/01/29發表於媒體) (醫療影像經患者本人同意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