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大餐後腹痛 原來是膽結石作怪

  一位36歲男性,近年來接受公司員工體檢抽血檢驗都無異狀。大約半年前開始,他偶爾會在夜間感到上腹部悶痛,持續數小時才漸漸緩解。近幾周上腹部脹痛情形越來越頻繁,幾乎每次吃完大餐後三至四個小時就會痛到無法站直,自行服用止痛藥也未能緩解疼痛,因此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胃腸肝膽科就醫。 林彥廷醫師於門診仔細問診與身體檢查後,即安排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超音波掃描下,看見膽囊內有兩顆膽結石,同時合併有慢性發炎情況。林醫師說明:「這是慢性膽囊炎引發的腹部疼痛,如果疼痛過久影響生活,建議至外科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評估。」病患於一週後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並順利康復,至今未再受腹痛困擾。


林醫師表示,膽囊位於右上腹,是一個連接在肝外膽管的袋狀器官,可以儲存肝臟細胞分泌的膽汁。進食後,胃內食物會刺激身體分泌激素,促進膽囊收縮將膽汁擠到腸道中幫助消化。膽結石的成因與性別、年齡、個人體質、生活習慣皆有關聯。一般而言,女性較男性容易發生膽結石,尤其是女性懷孕期間,因為內分泌變化影響膽囊收縮功能,是膽結石好發的時期。此外,年齡高者罹患膽結石的比例較高;高熱量、高油脂飲食的生活型態,導致肥胖患者及三高慢性疾病患者增加,這些都會造成膽固醇代謝異常與膽囊收縮功能異常,也是身體產生膽結石的因素之一。


林醫師說明,根據不同時期統計資料,膽結石在我國的盛行率約為10-20%,在四十歲以上女性尤為多見。大部分有膽結石的患者並不會感到不舒服,20% 的患者會有慢性膽囊發炎情形,偶爾感到右上腹疼痛感,而大約10%的患者曾發生急性膽囊炎。無症狀的慢性膽結石僅需要定期就醫追蹤即可;如果有膽囊結石與慢性膽囊炎造成的腹痛不適感,可由醫師開立口服藥物控制;若口服藥物無法控制疼痛,影響生活品質時,則應考慮接受手術治療(切除膽囊)。膽結石引發的急性膽囊炎症狀有:發燒、畏寒、噁心感、右上腹疼痛與壓痛。若發生急性膽囊炎時,沒有及時接受藥物或手術切除膽囊,可能造成敗血性休克,有生命危險之虞。


林醫師叮嚀,造成腹痛的原因眾多,且不易從臨床症狀判斷確切成因。小至輕微腸胃炎,大至膽囊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腹腔內的腫瘤皆可能引發腹部疼痛。如有身體不適,應儘速至門診就醫接受詳細評估,以了解身體狀況並接受適當治療,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本文於2024/02/07由林彥廷撰寫,委由大里仁愛醫院公關湯先生發表於媒體)
(醫療影像經患者本人同意後使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