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陳先生身體健壯,有著規律慢跑的好習慣。今年初接受政府補助的癌症篩檢計劃中的大腸癌篩檢,因糞便潛血檢驗呈現陽性反應,至肝膽胃腸科門診就醫。林醫師詳細問診與解釋檢驗結果後,建議陳先生接受大腸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林醫師發現陳先生大腸中有數顆瘜肉,於是依照標準流程進行瘜肉切除術並將檢體送交化驗。回診時,林醫師向陳先生說明病理化驗結果為良性大腸腺瘤,並仔細叮囑需要定期接受追蹤。
癌症防治的原則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全面推廣「免費四大癌症篩檢服務」,包含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並於民國111年新增試辦肺癌篩檢免費補助計畫。凡是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進行免費檢查。大腸癌篩檢的補助對象是50-74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出血跡象。這項檢查不需要飲食限制,僅需要使用專門的容器與採集勺取得適量糞便後,放入專門的採集管後儘速送回醫院。
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儘速至消化系內科(肝膽胃腸科)或消化系外科就醫,由醫師評估後安排大腸鏡檢查。接受大腸鏡檢查前,受檢者需要依照衛教說明進行一至兩天飲食控制並服用專用瀉劑,做好腸道準備後才能進行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中醫師須使大腸內充滿氣體以便仔細觀察每一個角落,此過程可能造成些許不適感。如果想要輕鬆地度過,也可以與醫師討論在麻醉的狀態下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的價值在於除了可以直接觀察腸道內狀態,醫師也可以即時對於潰瘍或瘜肉等可疑的癌前病變進行切片或切除。檢查結果可以粗略分為:正常(不需治療,依照癌症篩檢計畫追蹤即可)、發現瘜肉或其他病灶(依照專科醫師指示追蹤)、發現大腸癌(依照專科醫師安排接受治療)。根據統計,第一期大腸癌接受妥善治療後,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
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且方便的篩檢工具。然而這項檢查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除了糞便檢查出現異常結果之外,如果個人有大腸癌家族史、發現大便中有血、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時而便秘,時而腹瀉,或大便口徑改變)、體重異常減輕或持續貧血,都應視為健康的警訊,提早就醫接受評估。胃腸肝膽科醫師關心您的健康。
(本文於2024/02/07由林彥廷撰寫,委由大里仁愛醫院公關湯先生於2024/03/04發表於媒體)
(醫療影像經患者本人同意後使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