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氣



 一位43歲女性因在左下腹摸到一個有輕微壓痛感的腫塊就醫,她自述靜止休息時無不適感,走動或爬樓梯時局部疼痛加重,此外無明顯腸道症狀。林醫師問診與觸診後即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掃描下可見左下腹壁處有一邊界明顯,約5.2 cm 的腸管迴圈狀組織,暗示腹壁疝氣可能。


【腹壁疝氣】

腹壁疝氣是指腹腔內臟(如腸子、網膜等)經由腹壁薄弱處或是已形成的囊袋突出至皮下,常見於腹股溝、肚臍周圍及手術切口處。


【腹壁疝氣分類】
根據發生的位置與成因,腹壁疝氣可分為多種:

  1. 腹股溝疝氣(Inguinal Hernia):最常見,小腸由下腹壁的薄弱處(常見於腹股溝管)突出。
  2. 肚臍疝氣(Umbilical Hernia):部分小腸通過肚臍周圍的腹壁孔隙突出。
  3. 切口疝氣(Incisional Hernia):腸道或皮下組織從既往腹部手術疤痕部位處突出。
  4. 股疝氣(Femoral Hernia):腹腔內臟經由股管(femoral canal)向下突出至股三角(groin triangle)下方,較少見,好發於女性。
  5. 上腹疝氣(Epigastric Hernia):出現在肚臍上方至下肋緣之間的腹部正中線上。
  6. 食管裂孔疝氣(Hiatal Hernia):胃從橫隔膜裂孔向上突出,須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診斷。雖然外表看不見,但也屬於腹腔疝氣的一種。


【常見症狀】
不同類型及嚴重度的疝氣,症狀可略有差異,常見包括:

  1. 腫塊隆起:站立或用力時更明顯,可以推回或自行消退。
  2. 局部疼痛:長時間久站、咳嗽、提重物時疼痛加劇。
  3. 腸道症狀:疝氣變嚴重時可能有脹氣、嘔吐或腸阻塞等表現。


【治療原則】

  1. 保守觀察:小型無症狀、能自行復位的疝氣,可先保守觀察,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但若出現局部顏色改變、發燒、明顯壓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以排除腹部急症。
  2. 手術修補:依據疝氣位置與嚴重程度,外科醫師會使用開放式修補或是腹腔鏡修補。
  3. 術後照護:恢復期間避免提重物及劇烈增加腹壓的動作,遵照醫囑復健。


【預防保健】

  1. 保持適當體重,減少腹壓負擔。
  2. 適度進行核心肌群強化運動。
  3. 使用正確提物方法:屈膝、以大腿發力。
  4. 避免長期便秘及劇烈咳嗽,必要時治療相關疾病。


專業的腹部超音波檢查,除了評估肝、膽、胰、脾、腎,也能診斷與評估腹壁疾病的類型、範圍及嚴重度。若有任何不適,建議及早就醫,由專業醫療團隊評估並安排適當檢查與治療,以維護生活品質與健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