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膿瘍與肛門廔管

 




肛門膿瘍與肛門廔管是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患者往往因為肛門區疼痛、腫脹或帶血分泌物就診。


【定義】

  1. 肛門膿瘍(Anal Abscess)
    肛門膿瘍指的是肛門或直腸周圍組織出現感染後,膿液在皮下或深層組織累積形成的膿腔。其中約九成由肛門內腺體(anal gland)急性感染所致。當細菌或糞便阻塞腺體,炎性分泌物會順著組織間隙擴散,最終形成可觸及的腫塊。
  2. 肛門廔管(Anal Fistula)
    肛門膿瘍切開引流或自然破潰後,約有四成患者會留下上皮化的通道—稱為肛門廔管。這條通道連結肛管內腔和肛門外皮膚,可持續分泌膿液、血液或糞便,並會反覆引起周圍皮膚發炎與潰瘍。


【分類】

  1. 肛門膿瘍依照位置分類為:肛周膿瘍(Perianal Abscess)、坐骨直腸膿瘍(Ischioanal Abscess)、括約肌間膿瘍(Intersphincteric Abscess)、 提肛肌上膿瘍(Supralevator Abscess)、 馬蹄形膿瘍(Horseshoe Abscess)。
  2. 肛門廔管依相對於肛門括約肌的位置分類為:括約肌間廔管(Intersphincteric Fistula)、穿括約肌廔管(Transsphincteric Fistula)、提肛肌上廔管(Suprasphincteric Fistula)、 括約肌外廔管(Extrasphincteric Fistula)。


【臨床表現】

  1. 肛門膿瘍
    • 局部症狀:肛門周圍劇烈疼痛、壓痛、皮膚紅腫、局部溫度升高,偶有膿液外流。
    • 全身症狀:可伴隨發燒、畏寒及全身倦怠。
    • 其他症狀:若膿腔靠近直腸,可能造成排便壓迫感,膿腔壓迫泌尿道亦會引起尿頻與排尿疼痛。
  2. 肛門廔管
    • 病史:常見既往肛門膿腫引流史。
    • 局部症狀:肛門外皮膚有膿液、血液或糞便滲漏,周圍皮膚反覆紅腫、甚至潰瘍形成。
    • 其他症狀:多為間歇性隱痛或痙攣性疼痛,部分患者有少量直腸出血。


【檢查與診斷】

  1. 病史與身體檢查
    • 問診:肛門區疼痛起始及持續時間、排便習慣、有無膿液或糞便滲漏、發燒?
    • 視診:觀察肛門外是否有紅腫、皮下腫塊、膿液滲漏。
    • 觸診與直腸指診:觸摸肛門周圍是否有壓痛、波動感;透過直腸指診評估括約肌張力並辨別深部膿腔。
  2. 肛門鏡檢(Anoscopy)
    • 適用於疑似括約肌間或深層膿腫時,用於確認內口位置或排除痔瘡、瘜肉及腫瘤。
  3. 影像學輔助檢查:包含肛門內超音波(Endoanal Ultrasound)、電腦斷層掃描(CT)、骨盆腔磁振造影(Pelvic MRI)。


【治療原則】

  1. 肛門膿腫需要手術引流以及完整的抗生素治療。
  2. 肛門廔管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治療方式,術前須詳細評估瘺管與括約肌的關係,以決定切開範圍並降低術後失禁風險。


【叮嚀】

肛門膿瘍與肛門廔管為常見的肛門直腸疾病。若排便習慣改變、肛門區疼痛、腫脹或出現帶血分泌物請儘早就醫。早期發現、正確診斷並適當介入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良好復原並維持正常生活品質。請務必遵照醫療人員建議接受診斷、治療與後續追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