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感染

 【幽門桿菌】

幽門桿菌又稱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具有鞭毛、呈螺旋狀的革蘭氏陰性菌,常寄生在胃黏膜表面。感染後容易引起慢性胃炎,甚至造成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根據研究,超過95%的十二指腸潰瘍與將近80%的胃潰瘍都與幽門桿菌有關。


【常見症狀】

幽門桿菌感染初期大多無症狀,或僅出現一般腸胃不適,難以靠症狀辨識。部分患者可能出現:

  1. 腹痛與噁心
  2. 食慾減退
  3. 體重減輕

【傳染途徑】

幽門桿菌主要經糞、口傳染。在下列情境下傳染風險較高:

  1. 與感染者同住、共用餐具
  2. 攝入不潔的食物或飲水
  3. 如廁後未確實洗手


【如何預防】

保持良好飲食與衛生習慣,有助於預防感染。

  1. 如廁後務必以肥皂徹底洗手
  2. 避免生食、喝煮沸過的水
  3. 確保廚房與料理環境乾淨
  4. 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幽門桿菌檢查?】

幽門桿菌感染的患者在胃鏡檢查中常可見胃炎、潰瘍,甚至是萎縮性胃炎或腸化生病等病變。這些變化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以下高危險族群應優先檢查:

  1. 有胃癌家族病史者
  2. 有胃潰瘍、胃炎病史者
  3. 五十歲以上者


【臨床研究】

一項來自《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一項納入470位參與者,追蹤三年的臨床研究指出:
針對曾接受早期胃癌切除的患者,進行幽門桿菌根除治療後,相較於未治療者,有以下好處:

  1. 胃癌再發風險降低
    追蹤約6年後,根除組僅有7.2%再次出現胃癌,相較於安慰劑組的13.4%,風險減半(HR 0.50)。
  2. 胃黏膜腺體萎縮明顯改善
    接受根除治療的患者中,將近一半(48.4%)胃腺體萎縮程度明顯改善;而安慰劑組僅15%。
  3. 治療安全性佳
    沒有嚴重副作用;雖然治療組輕微副作用較多,但多為可自行緩解的不適。


幽門螺旋桿菌不只是造成胃部不適的元兇,更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甚至胃癌等嚴重病變。針對高風險族群,及早檢查並適當根除幽門桿菌,不僅可改善黏膜健康,更能有效預防未來的胃癌發生。


參考資料:
Helicobacter pylori therapy for the prevention of 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2018).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78(12), 1085-109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