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5歲女性,因貧血至本院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林醫師檢查過程中,發現胃角切跡處有一個慢性潰瘍。潰瘍有些微出血,邊緣黏膜紊亂,林醫師立即以內視鏡夾取組織採樣。病理報告指出潰瘍組織可見胃腺癌細胞,同時也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詳細說明後,林醫師安排她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治療。她接受了胃切除與淋巴廓清手術,術後接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及後續化療,目前恢復良好。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是一種能在酸性環境存活、可以附著胃黏膜的細菌。長期感染幽門桿菌的患者容易罹患慢性胃炎,未及時治療則會進一步發展為潰瘍、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也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致病機轉包含:
- 慢性發炎:幽門桿菌刺激黏膜,誘發持續性發炎,造成細胞基因突變。
- 黏膜萎縮與腸上皮化生:持續性發炎導致保護性黏液減少,黏膜逐漸變薄,正常胃上皮被類似腸道上皮的細胞所取代,這是胃癌前病變。
- 毒素與致癌因子:部分幽門桿菌菌株會產生 CagA、VacA 等毒素,促進惡性轉化。
【高風險族群】
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為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 年齡>50歲、有慢性胃炎合併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者。
- 有胃癌家族史者。
- 有胃潰瘍病史者。
- 長期幽門桿菌感染未根除。
【診斷方式】
-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切片: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黏膜病變、判斷病理型態,是診斷胃癌的黃金標準。醫師也可以在檢查過程中切片做病理檢查、快速篩檢或培養。
- 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無法評估上消化道內的情況。適合用於篩檢幽門桿菌及作為除菌治療後追蹤。
【治療方式】
- 以標準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作為幽門桿菌除菌治療(依流行病學調整)
- 若內視鏡及病理切片診斷為癌症,須先接受完整的癌症分期檢查。再依照期別接受適合的治療。
【根除幽門桿菌的好處】
- 可以逆轉早期慢性胃炎,減緩黏膜萎縮進程。
- 降低罹患胃潰瘍、胃黏膜腫瘤及胃癌的風險。
- 提升消化性潰瘍癒合率,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定期追蹤】
- 若已診斷胃黏膜萎縮或腸上皮化生,應每 1–3 年胃鏡追蹤一次。
- 出現新的上腹不適、消化性出血或體重減輕時,應儘速就醫接受完整評估。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腺癌高度相關,但幽門桿菌感染也是一個可以治療的胃癌危險因子。透過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早期檢測、幽門桿菌根除療法與定期追蹤,大多數患者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並改善胃部不適。有貧血病史、消化不良或胃炎胃潰瘍病史者,請主動就醫討論檢查與治療計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