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

 


一位43歲男性,因多年進食後腹脹不適,偶有上腹悶痛至本院就醫。為釐清病因,林醫師建議他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林醫師發現:相較於黏膜平滑顏色均勻的正常胃黏膜(如上圖),他的胃黏膜因慢性發炎造成顏色較深,且有結節狀凹凸不平的變化(下圖),符合幽門桿菌引發的慢性胃炎特徵。內視鏡切片檢查也證實了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


接受幽門桿菌除菌治療後,他腹脹與上腹不適明顯減輕,生活品質大為改善。四週後複驗,已驗不出幽門桿菌,證實殺菌治療成功。



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為一種螺旋狀、嗜酸的細菌,能附著並侵犯胃黏膜。


【致病機轉】

  1. 侵蝕黏膜:幽門桿菌分泌毒素(如VacA、CagA),破壞上皮細胞,導致發炎。
  2. 降低防護:幽門桿菌干擾前列腺素合成,降低黏液與碳酸氫鹽保護,使修復能力下降。
  3. 免疫反應:慢性發炎導致黏膜萎縮、生理性皺折消失,甚至腸上皮化生,為胃癌前病變。


【典型症狀】

  1. 上腹悶痛、灼熱感。
  2. 飯後飽脹、食慾不振、噁心、偶有嘔吐。


【診斷方式】

  1.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切片:適合未曾做過胃鏡檢查者,或有上消化道症狀者。可以直接觀察食道、胃、十二指腸黏膜,必要時也可以切片(夾一小塊組織)做病理檢查、快速篩檢或培養。
  2. 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檢測:適合篩檢及除菌治療後追蹤。


【治療方式】
以標準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作為除菌治療(依當地流行病學調整)。


【追蹤方式】

  1. 除菌治療結束後4週,進行尿素呼氣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根除。
  2. 內視鏡檢查發現萎縮性胃炎或腸上皮化生者,每1–3年安排胃鏡追蹤,監測胃癌風險。


【預防建議】

個人衛生:避免共用餐具,注意手部衛生。

飲食控制:清淡少油、少辛辣刺激食物、少酒精。



幽門桿菌導致的胃炎若能及早診斷並完成除菌治療,大多數症狀都能獲得顯著改善,也可降低潰瘍及胃癌風險。如有長期腹脹、上腹不適等症狀,應儘早就醫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