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什麼是肛裂

肛裂(Anal Fissure)是指肛門開口處黏膜撕裂或裂傷,常伴有劇烈疼痛、搔癢與出血。肛裂在嬰兒中相當常見,在兒童及青少年中較少見,在成人的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肛裂造成的疼痛通常相當劇烈,且大多發生在排便過程中及排便後。


症狀與診斷

  1. 主要症狀:排便過程中及排便後劇烈的灼痛感,可能伴隨鮮紅色出血。
  2. 急性肛裂:持續時間短,接受治療後大部分可以在數週內改善。
  3. 慢性肛裂:指裂口持續超過 6 週仍未癒合,最常見的是便秘引起的惡性循環。
  4. 診斷方式:大部分情況下,醫師透過視診即可確認是否有裂口。若需進一步評估,可使用大腸鏡排除其他肛門及大腸病變(如痔瘡、瘜肉或腫瘤)。


肛裂的成因

  1. 便秘:便秘導致肛門黏膜在排便時撕裂;排便過程的疼痛會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進而減少該處血流,使裂口更難癒合;痙攣的疼痛又使患者抗拒排便,加重便秘。
  2. 腹瀉:反覆的水樣或稀便摩擦也可引發肛裂。
  3.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可使肛門處黏膜容易出現裂口。

    若肛門持續疼痛超過 10 天,應及早就醫,以排除感染、炎症性腸病併發症(如肛裂或肛瘺)、痔瘡問題或肛門癌等其他原因。


治療方式


一、居家與非處方療法

  1. 溫水坐浴:每日進行溫水坐浴(10~15 分鐘),可舒緩局部痙攣和疼痛。
  2. 治療便祕:高纖飲食、補充膳食纖維,攝取充足水分。
  3. 非處方藥:使用凡士林保濕可減少糞便對裂口的刺激。


二、處方藥物

  1. Nitroglycerin 藥膏
  2. Diltiazem 或 Nifedipine 藥膏

這些藥物能放鬆肛門括約肌,增加局部血流,促進裂口癒合。


三、介入性治療

  1. 肉毒桿菌素注射: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肛門括約肌,以減輕肌肉痙攣,促進血流和裂口癒合。
  2. 括約肌部分切開術(Lateral Internal Sphincterotomy):手術切除或切開部分內括約肌,減少痙攣並改善流向裂口的血流。此手術通常在門診進行,可顯著降低肛裂復發率,但不會直接「修補」裂口,而是透過解除括約肌高張力來間接助於癒合。


結語

肛裂雖常伴隨劇烈疼痛,但大部分患者透過飲食調整、溫水坐浴與適當藥物塗抹即可獲得良好緩解。若保守療法無效,應接受近一步治療。若排便時持續出血、疼痛超過兩週,務必及早就醫接受檢查,以排除其他肛門與大腸疾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