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一位三十歲男性,因近兩週肛門周圍脹痛不適且排便時有出血情況就醫。他提到症狀常在加班久坐後加劇,又因有大腸腫瘤家族史,希望能接受完整評估。林醫師執行直腸鏡與全大腸內視鏡檢視後,診斷他的病況為為第二級內痔,並無惡性腫瘤跡象。經過飲食調整與藥物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


【痔瘡是什麼】

痔瘡是肛門附近血管的膨脹與擴張,是常見的直腸肛門疾病。大多數人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會經歷痔瘡。雖然痔瘡讓人感到不適,但通常不會引發長期健康問題,也與癌症無直接關聯。
痔瘡分為兩大類:

* 內痔:發生在肛門內(齒狀線內),初期沒有疼痛,但可能出血。

* 外痔:發生在肛門外(齒狀線外),可能會腫脹疼痛,甚至形成血栓。


【常見症狀】

* 排便後衛生紙或馬桶內見到鮮血

* 肛門腫脹、脫出物或硬塊

* 排便時灼熱、劇痛或出血

* 肛門癢感或刺激感


【痔瘡如何產生】

增加下半身靜脈壓力的情況都可能引發痔瘡,包括:

* 排便時過度用力或久坐馬桶

* 長期便秘或腹瀉

* 體重過重

* 懷孕期間子宮壓迫

* 年齡老化造成組織鬆弛


【痔瘡如何診斷】

痔瘡是最常見的肛門疾病,但發現排便出血、肛門腫脹或疼痛時,仍應及早就醫接受完整評估排除其他疾病,如大腸癌或瘜肉。醫師會進行肛門視診與直腸指診,並根據需要使用肛門鏡或大腸鏡來確認痔瘡的位置與嚴重程度,併排除其他大腸的病因。


【預防保健】

良好的排便習慣(避免在馬桶上久坐與長時間用力排便)、多吃蔬果、多喝水,是預防與控制痔瘡的關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