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室與憩室炎
憩室(diverticulum)是指消化道的肌肉層出現弱點時,內層黏膜透過這些弱點像氣球般由內向外凸出,形成小囊袋狀的腔室。
憩室形成原因包含:
- 先天發育異常:例如發生在小腸的梅克爾憩室 (Meckel's diverticulum)。
- 腸壁壓力增加:低纖維飲食導致糞便量少、腸管收縮力增強,使腸腔內壓力上升。
- 腸壁結構變化:隨著年齡增長,部分的人腸壁肌肉層變薄,且結締組織退化造成結構弱點。
- 生活習慣影響:長期便秘、缺乏運動、肥胖等,都可能增加憩室形成風險。
憩室炎的致病機轉:
過去普遍認為憩室被糞便殘渣阻塞時,可能引發發炎反應,形成憩室炎。現在的主流觀點則認為有症狀的大腸憩室症(diverticulosis)更可進一步細分成:憩室炎(diverticulitis )、與憩室病相關的節段性結腸炎(segmental colitis associated with diverticulosis, SCAD)、有症狀但無明顯發炎表徵的憩室病 (symptomatic uncomplicated diverticular disease,SUDD)。這三個分類的致病原因、臨床表現、跟治療方式都不全然相同。但共同的機轉有:
- 微小穿孔:憩室內壓力增加,造成微小的破裂,腸內細菌滲入腸壁組織後引發發炎反應。
- 細菌感染:腸內細菌在憩室內過量繁殖,引發局部發炎反應。
- 免疫反應:身體對細菌感染產生初級和次級免疫反應,導致發炎範圍擴大。
- 血液供應:憩室頸部較為狹窄,容易影響區域血液供應,增加組織損傷風險。
憩室/憩室炎的症狀:
單純的消化道憩室可以是毫無症狀的。常見的大腸憩室炎表現包含腹痛、腹瀉、發燒、排變習慣改變(便秘、腹瀉)等。嚴重的憩室炎會導致發高燒、劇烈腹痛、嘔吐、血便,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造成消化道穿孔、腹膜炎、敗血症,危及生命。
如何診斷憩室發炎
憩室炎的症狀較不具有特異性,容易與腸胃炎、急性闌尾炎混淆。臨床診斷需要有經驗的醫師以超音波做檢查、以電腦斷層確定診斷。如果已知自己有消化道憩室,應在就醫時告知以利醫療人員鑑別診斷。
預防憩室與憩室炎
採用包含蔬菜、水果、穀類等纖維的高纖飲食,可以減少因為大腸憩室疾病而住院或死亡的風險。部分研究也指出,添加益生菌作為輔助治療可以減少大腸憩室炎的併發症。其他預防憩室與憩室炎的原則如下:
- 增加膳食纖維:每日攝取25-30克纖維質,如全穀類、蔬菜、水果。
- 攝取足夠水分:依照體重與活動量,每日至少攝取1500-2000mL水分。
- 保持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維持正常體重:避免肥胖造成的代謝性疾病與慢性發炎。
- 正確使用藥物:避免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與酵素類藥物,如有需要,也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並定期評估是否可以停藥。
憩室是常見的消化道問題,維持適當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憩室形成與憩室炎發作。已有憩室的患者應特別注意飲食習慣,並定期追蹤。若出現疑似憩室炎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併發症發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