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是指食道下端、胃或十二指腸的黏膜破損,其中胃和十二指腸是較常發生潰瘍的位置。
發生原因:
消化性潰瘍的成因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飲食習慣、壓力等。
臨床表現:
胸口灼熱感、上腹部疼痛、飢餓時疼痛加劇都是消化性潰瘍的常見症狀。消化性潰瘍的嚴重併發症包含:腸胃道出血、阻塞、潰瘍穿孔等,如未及時治療將會危及生命。
診斷方式:
診斷消化道潰瘍需要透過內視鏡檢查,醫師操作電子式內視鏡由口腔或鼻腔進入,仔細觀察食道、胃和上部十二指腸。除了直接觀察消化道,內視鏡也可以治療出血,並採集組織樣本以檢驗幽門桿菌。
所有被診斷患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都應接受幽門螺桿菌檢測。檢測方式除了內視鏡採樣檢驗以外,也可使用糞便抗原檢測或尿素呼吸試驗。
治療方式:
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是消化道潰瘍的標準治療,可以減少胃酸並使消化道黏膜癒合。制酸劑僅能夠暫時緩解症狀。大多數潰瘍會在 4 週內癒合,但是大於 2 公分的潰瘍可能需要 8 週才能痊癒。
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潰瘍:
除了標準的質子幫浦抑制劑(PPI),患者也應接受以質子幫浦抑制劑、鉍劑和多種抗生素(根據當地抗藥性選擇)的抗幽門桿菌治療。
治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NSAIDs) 引起的潰瘍:停止使用 NSAIDs可以有效治療由 NSAID s引起的潰瘍。根據大規模臨床觀察,95%病患的潰瘍可以在停用NSAIDs後癒合。對於病情需要繼續服用 NSAIDs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可選擇改用局部 NSAIDs、使用不同類型的 NSAIDs或添加質子幫浦抑制劑以降低潰瘍與相關併發症風險。
參考資料
Ref: Peptic Ulcer Disease(2025). JAMA.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3, 2025. doi:10.1001/jama.2024.27195
留言
張貼留言